宏观经济影响银河证券
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正通过投资、产业链、消费和财政四大渠道形成系统性传导。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房地产直接贡献GDP约7%,2025年1-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%,直接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.2个百分点。市场呈现显著分化特征:1-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.0%,但50个重点城市该指标已转正至3%,显示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复苏进程差异明显。
房地产下行压力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传导,2024年建筑业、钢铁、水泥等关联产业产值合计缩减约3.2万亿元。上游建材行业受冲击尤为严重,1-7月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2%;下游家居零售在存量房交易占比提升支撑下,降幅收窄至3.5%,显示产业链内部分化态势。
房价下跌引发的财富效应逆转显著抑制消费能力。数据显示,房价每下跌1%导致消费增速下降0.3%,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3.8%。全国房产市值较峰值蒸发超100万亿元,相当于2024年GDP的80%,城镇家庭平均资产缩水23万元,促使居民部门进入预防性储蓄模式。截至2025年二季度,居民储蓄率攀升至37.6%,三年新增住户储蓄规模近50万亿元。
地方财政体系面临土地出让金锐减与债务规模攀升的双重压力。2025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4271亿元,同比下降6.5%,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2020年的46%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1.37%。为应对收支缺口,2025年1-8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7.68万亿元,财政赤字规模同比扩大1.6万亿元至5.66万亿元,地方债余额突破50万亿元已成为大概率事件。
金融系统风险银河证券
截至2025年8月,20家重点房企债务重组与化解总额已达1.2万亿元,境外债券违约金额1470亿美元,境内债违约超5000亿元,国际投资者本金回收率仅0.6%,显著低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时10%的水平。
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升至1.49%,个人住房贷款逾期率攀升至1.8%,信用卡坏账率突破2.76%。风险传导呈现三大特征:抵押品价值暴跌(某项目评估价一年缩水47%)、表外风险暴露(5家违约房企通过“明股实债”隐匿负债)、区域性风险集聚(杭州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升至0.67%)。
地方政府债务率达135%,土地出让金下滑导致偿债能力弱化,50万亿元地方债中约30%依赖土地收入偿还,形成“土地财政-地方债-银行信贷”三角风险闭环。杭州居民杠杆率达139.7%(债务/资产口径),房贷利息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18.7%,突破15%国际安全阈值。
头部房企违约形成连锁效应:碧桂园96.4亿美元债券违约影响超200家金融机构,融创95.5亿美元债务重组涉及12个司法管辖区债权人。风险蔓延呈现“三个扩散”:从中小房企向千亿规模头部企业扩散。
房地产行业调整银河证券
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.6亿平方米,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高达34.3个月,远超12个月合理区间,部分城市按当前销售速度需5年以上消化库存。三四线城市套户比达1.35,空置率攀升至21.3%,土地市场流拍率升至38%。
2025年1-8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3.3%,千亿销售额房企数量从高峰期40余家锐减至5家。尽管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、销售额降幅较2024年分别收窄9.9和15.0个百分点,但3月全国70城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仍分别下降5.0%和7.3%。
行业分化加剧:头部房企通过业务结构优化突围(融创文旅收入占比升至28.3%,万科加大城市更新布局),中小房企加速出清(2022年以来27家上市房企退市,63.4%沪深上市房企预告亏损)。
区域分化显著:2025年3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.1%(上海0.7%、深圳0.1%),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由降转升0.2%;三线城市新房、二手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.2%和0.3%。
社会民生冲击
全国城镇住房市值累计缩水达120万亿元,每户家庭平均损失23万元,部分群体陷入“资产小于负债”负资产困境。郑州航空港区居民2020年180万元购入房产,2025年挂牌120万元仍无人问津;三四线城市部分区域房价从2.7万元/平方米跌至9000元/平方米,跌幅超60%。
居民杠杆率升至61.5%,全国6.2亿人背负各类债务,65.8%的负债人群同时承担两种及以上债务。90后群体负债率达78.3%,平均负债12.1万元(房贷占比56.7%),债务收入比高达1850%;80后约50%存在购房贷款,综合负债率超70%,人均负债21-30万元。
房地产及关联行业失业人数超300万,建筑业失业率升至5.2%。法拍房挂牌量同比激增45%,2025年达280万套,个人住房贷款逾期金额突破1200亿元。
居民消费倾向从65.8%降至63%,三年新增储蓄48万亿元,超六成家庭存款首要目的是“应对突发风险”。《2025年轻人存钱小调研》显示,“花钱更谨慎,手头更紧”成为普遍现象,部分群体通过卖房、卖收藏品变现。
政策应对与国际借鉴
国内政策框架核心包括:2025年4.4万亿元地方专项债支持存量商品房收购转化为保障房;35个大城市计划新增170万套城中村改造(2024年完成投资8164亿元,建设安置住房189.4万套);5年期LPR降至3.5%带动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0.5个百分点,叠加因城施策限购放松。
国际教训警示:日本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房价下跌80%,企业集体转向“负债最小化”导致信贷循环停滞;美国次贷危机通过MBS、CDO衍生品放大风险银河证券,居民财富蒸发11万亿美元。政策优化可聚焦:强化金融全链条监管、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(推广深圳“土地整备+自主开发”模式)、构建“保障房+商品房”双轨供应体系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